一、专业领域简介
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点依托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学科支撑和团队保障,致力于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能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为陕北革命老区及周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财会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学院于1994年开办会计学专业,2003年获得会计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会计专业形成一支结构相对合理的团队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7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8%;行业导师45人,其中具有中层以上管理职务行业导师41人,占行业导师比例为91%。
近年来,本专业学科教师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2项;到账纵向科研经费280多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300多万元;3项资政研究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8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或行业组织任职;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00多篇。
本学位点目前拥有中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西北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1个,地厅级创新团队2个、专业学位案例库1个。拥有会计实验室一个,配置了用友ERP等十多套财务软件;建设了20多个实习实践基地,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购买了WIND、CSMAR等专业数据库,能够满足师生教学与科研需要。
截止2023年底,本学位点累计招生274人,平均报录比9:1,平均复试比1.4:1,复试线平均高出国家线7.3%,生源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学位点累计毕业并授予学位93人,其中就职于党政机关15人,高等学校7人,事业单位10人,国有企业31人,民营企业23人,其他7人,员工整体就业情况良好。累计有40个团队,16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30多个团队,100多人次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以构建人格塑造、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四位一体”目标体系,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的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旨在为陕北革命老区及周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财会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基本要求为: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2.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具有从事高层次会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储备、战略意识和领导潜质;
5.具有数字化时代新思维,熟练掌握和运用数据处理技术,支持企业正确决策;
6.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言;
7.身心健康。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为了实现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满足培养基本要求,顺应培养环境的快速变化,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兼顾员工个性发展的需要,本方案不再设置主要研究方向,而是采用模块化选修课程设置原则。本方案共设置了专业精深模块、校区特色模块、新技术与新经济模块、知识整合模块、研究方法模块、沟通和交流模块、虚拟实训模块等选修课程模块。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将不同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组和整合,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培养方案的先进性与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5学分。
五、学分要求
根据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22版参考性培养方案设置学分如下:
总学分 | 课程学习 | 专业实践环节 | 体育教育环节 | 美育教育环节 | 劳动教育环节 |
≥45 | ≥35 | ≥7 | 1 | 1 | 1 |
六、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精深选修课、校区特色选修课、新经济与新技术选修课、知识整合选修课、研究方法选修课、沟通与交流选修课等课程模块。
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课(1,2)、外语课(1,2)等课程,共计7学分;学位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理论与实务一门课,共计2学分;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五门课,共计14学分;专业精深选修课共设置税务会计与筹划,财务报表分析等7门课;另外还设置了新经济与新技术选修课模块、校区特色选修课模块、知识整合选修课模块、研究方法选修课模块、交流与沟通选修课模块,选修课总计12学分。
实践课方面,学员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应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学分;具有三年以上财务、会计、审计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的学员,可以通过提交专业实务工作总结等方式,获得相应实习实践学分。学员在学习期间必须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参加员工案例大赛、独立或协助指导老师通过实地调研形成教学案例、参与企业管理咨询活动并形成管理咨询报告、发表案例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由指导教师根据员工参与的案例开发工作情况或科研成果评定成绩,员工取得相应学分。学员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1次见习(企业调研)活动,并需撰写见习(企业调研)报告,获取相应学分。鼓励学员参加全国性的各种专业竞赛,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可以获得0.5学分,在区域竞赛中获奖可以获得1学分,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奖可以获得2学分,同一赛事不重复计学分,只按最高获奖情况获得相应学分,获奖所得学分可以算作专业实践学分。
跨专业报考(调剂)员工补修课程要求。对已录取的非会计类专业毕业的员工(指非会计、财务、审计专业),在入学后必须补修会计专业大学本科阶段的 “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两门主干核心课程,补修课程经考查合格,其成绩记入学习档案,不计学分;补修课程考查合格后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对于大学期间辅修会计专业,取得会计专业双学位者免修补修课程;通过中级会计师考试的免修补修课程;注册会计师考试合格者免修合格科目对应的补修课程。